掌握这个方法,学习效率超过90%的人
超实用的二条
每篇解决一个育儿小问题,当好妈妈,更当好自己 ~
开学了,前几天又有留言来求助,说孩子为啥记性差,几个简单的字,教了一晚上还是记不住呢?
挺简单的数学运算做错了,耐着性子带孩子订正,结果还是错,一遍一遍。
我说,让 ai 帮你啊,ai 辅导肯定不生气。
我这个朋友最后发自灵魂的拷问:你说,生不生气是一回事,我就纳闷,我家孩子为啥学什么都忘啊,怎么这么笨的啊?!!!
01
学习的本质就是遗忘
要谈"记忆",最关键的不是理解怎么"记住",而是去理解"遗忘"的本质。
这里我又要重提"艾宾浩斯遗忘曲线"
20 分钟后,42% 被遗忘掉,58% 被记住。
1 小时后,56% 被遗忘掉,44% 被记住。
1 天后,74% 被遗忘掉,26% 被记住。
1 周后,77% 被遗忘掉,23% 被记住。
1 个月后,79% 被遗忘掉,21% 被记住。
可见,学习的本质就是遗忘。
看到这里,大家肯定知道是老生常谈了,多复习、多抄写,就能牢固掌握知识了啊。
当然,肯定也有朋友会不屑,这不就是死记硬背?
那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给大家的,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。
02
间隔学习法
脑科学发现的,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学习方法,学霸们都在用的——间隔学习法。
看名字大家肯定会觉得没啥稀奇吧,不就是隔断时间再复习,和我们以前的有啥区别呢?
1. 打上记忆结
大脑学习是有知识链和记忆结相结合的。
很多人看似一直很用功拼命学习,但总是前学后忘,效率很差。这里的原因就是,只顾着往知识链上串珍珠,却忘记了打记忆结,结果一头不停串珠子,另一头不停掉珠子。
我们带孩子学习时经常会进入这样的惯性思维,越是记不住,越想着多做多练,最终自己孩子心态都崩了。
这么一说大家肯定就理解了,为啥对着孩子吼,"最后一遍,你说对了我们今天结束了",孩子仍然做不到。
我这几年亲身经历的血泪经验就是,不要纠结"最后一遍"背出来,反倒是在最后一遍的时候,多做总结。
这时不要再去考孩子,可以尝试替孩子总结,好啦,我们今天学到这里了。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呢?学了 A、B、C,我们一起在空中写一下。
这"今天最后一遍"总结就是第一个记忆结,孩子还没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前,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总结,打上这个记忆结。
其实长久以来,我就是一直有给自己"打记忆结"的习惯。不知道大家发现吗?我的推文经常是有几个大段的,其实这就是我的"记忆结"。
比如今天的文章,我当时学习"间隔学习法"时,就完全按照这个脉络的。
1、先总结什么是"遗忘曲线"?
2、"间隔学习法"执行过程中的三大要点
这一点也是想提醒大家,每次看文章、看书,都要习惯于在某个大段停一下,自言自语总结一下要点。
阅读,尤其是希望"学到记住"的深度阅读,一气呵成并不是最好的选择。
2. 间隔时长复习
那接下来就来谈谈复习,我们传统思维是,趁热打铁。
孩子刚学好,还没玩几分钟就开始盯着说,赶紧复习啊,来做作业啊
孩子一遍没记住,鼓励的方式就是,多练几遍
还有各种,勤能补拙,笨鸟先飞
这其实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。
加州大学 Cepeda 教授在 2006 年做了一次研究,同一个新知识,在同一个时间段密集连续学习同一个内容三遍的效果,不如分隔时间进行学习,后者的有效率比前者高达 96%
这一点其实是反传统认知的,毕竟间隔时间越长,复习的难度就越高。但恰恰这就是记忆的核心——大脑提取记忆越困难,记忆的效果越好。
我们每次寒假在家学习,我采取的原则就是一天的时间内,不重复学习同一类型的学科内容。
每次学习时间在 25-35 分钟。这段时间内,没有记住也没关系,记得总结,打上记忆结,回头再间隔复习。
对孩子来说,千万不要死磕,要学会先"放一放"。
3、小模块多频次
看到这里,我相信自然有朋友会问了,那多久复习一次是合理的呢?
我觉得"间隔学习法"的精髓中,拆分比频率更关键。
长久以来,我的观察是,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和孩子的记忆容量都是严重高估的。
比如,我们经常会觉得,就 10 个字,孩子怎么会学了 20 分钟记不住呢?
再比如,我们也会经常自我灵魂拷问,大 J,就看你一篇推文,为啥我关了就啥印象都没了?
记忆容量不是单纯"数量"一个纬度,我反而更加追求"效率"。
而最好的效率提升方式,就回到了老话,慢就是快,学习把内容拆分小模块。
像小 D 看分级读物,一开始非常慢的。那时 4 岁不到,牛津这么薄的小单册,我们都是读一半,今天就结束的。
就这么几页,我们花 20 分钟能玩出什么花呢?
就是反复大声读,我读她跟读;我们轮流读;遇到关键词(比如这册重点是 apb),我们进行拼读;然后再关键词锁定,翻到这一页,找出关键词,等等。
翻出了古早照片
再拿我举例子,我当年刚生完小 D 的时候,读育儿书非常慢的。我基本上都一段一段作为模块的,连一口气完整读一章,都做不到的。
读完一段,自己给自己打上"记忆结",总结一下这段讲了什么?然后就做一点其他事情去。
等到第二天的时候,我就引导小 D 读剩下半本分级读物,一样的方法读完总结一下。然后就对前半部分进行复习。我自己也是同样的方式。
至于复习的频率,下面这张表是供大家参考,不需要太教条。
关键是,初次记忆的内容,第二第三天保证可以连着复习,之后就开始拉长复习间隔,第一次是间隔一天再复习;第二次是间隔两天再复习。
如果两次间隔复习后已经掌握,那么基本上就说明已经是"长期记忆"了。
大概就是这样:� �
拍照 - 识别,给 ai 一个指令就能安排� �
养成了习惯,形成了思维模式后,这样的"间隔复习"就能随时进行。
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体验,有时候临睡前或者散步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某个事情,其实就是利用碎片时间也能间隔复习。
这是脑科学,这个习惯如果从小可以养成是受益一辈子的。但任何习惯的养成,坚持都是特别重要的。
这也是为什么,我强调的是,"拆分"比"频率"更关键,让孩子觉得挺轻松的,没啥负担地进行下去,很关键。
大家如果每天有习惯看我公号的,我也很推荐这个方法。
公号学习虽然是碎片化,但其实不少成人的记忆容量也就是一篇文章的长度,那么不妨试试看,进行这样的刻意练习。
日积月累,就形成了思维模式,就能完全迁移到其他方方面面。
我观察过,先生在教小 D 的时候,就很怕她忘记,一个概念还没讲透就急着要小 D 复述重复,而稍微有一点点"不记得",先生就会很着急,觉得孩子没好好听,没认真学。
后来,我尝试让他理解今天分享的这个学习方式。
每天学习一小部分,隔段时间复习一下,多种内容交叉学习,而不是在一个内容上死磕。
一开始先生是怀疑的,但后来真的发现,小 D 很多内容就是隔了一两周会了。
当然,先生嘴硬说是"女儿慢一拍",但他提到了一点,我觉得是特别有道理的。他说,了解了这个学习法后,他的心态就放松了。
我们小时候都是特别害怕遗忘的,而现在他认识到,遗忘本身也是学习的一部分。
当不害怕遗忘了,人就不害怕学习。大人孩子都适用。
如果你的问题我没来得及回复
欢迎点击下方标签直达相关内容找到答案哦
话题索引
早教兴趣班
亲子沟通相处
亲子阅读
性格培养
管教引导
睡眠刷牙
社交能力
家庭教育选择
好好吃饭
内驱力培养
书单推荐
幼小衔接
婚姻关系
美容健身
资源总结
热点资讯
- 年度观察: 女性力量如何改写电影市场格局
- 掌握这个方法,学习效率超过90%的人
- 2025年1月26日达州市复兴市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价格行情
- 时短是瘀, 不坚是瘀, 临门不举还是瘀, 牢记这三个黄金调理思路!